发布日期:2024-07-29 09:06 点击次数:132
最近,来自长三角14座城市的规划系统负责人在上海进行了一次“头脑风暴”。记者留意到,一些城市来沪的为分管副市长、市政府副秘书长,显示出对这次会商的重视。
十四城正在谋划一件大事。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,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即将浮出水面。内容“新意”满满,要在产业协同、交通互联等方面破题。未来,上海大都市圈将推进区域创新走廊联动融合建设,从上海出发,最慢90分钟、最快30分钟可达其他13座城市。
值得一提的是,十四城共同坐在一张桌子上编制规划,这种形式在国内也是首次出现。就在这一次次交流当中,一张史无前例的、涵盖11.4万平方公里和1.1亿人口的超大尺度跨省域空间发展蓝图,开始清晰起来。
一家人要一起创业
从今年1月开始,十四城轮流做起东道主,每月召开一次都市圈规划编制会议。短短5个月,大家已经一同走访了南通、宁波、宣城、上海和苏州。
编一套规划,为什么要14座城市坐在一起聊?
如此密集碰头,不是为了走过场,也不是形式主义。经过近3个月的跟踪采访,记者发现:要把上海大都市圈画在一张图上,远没有看起来这么简单。
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这张图已经到了不得不画的时候。
当前世界城市经济竞争,越来越多表现为城市群或都市圈之间的竞争。代表中国,上海大都市圈确有实力。
以上海为圆心、1.5小时交通距离为半径画圈,能覆盖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南通、盐城、泰州、杭州、宁波、嘉兴、湖州、绍兴、舟山和宣城。这十四城共同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,GDP总量达18.28万亿元,接近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法国,以全国1.2%的面积贡献了全国14.5%的经济体量。
从经济数据看,上海大都市圈无疑是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之一,产业链、创新链和供应链相对完整,成员城市个个出类拔萃。就拿行事风格素来低调的江苏泰州来说,它虽然不临海,但海洋经济规模位居江苏省第一,船舶工业总产值更是占据全国四分之一。
同时,上海大都市圈又面临种种挑战。置于全球坐标系中,与美国纽约都市区、日本东京都市圈、英国大伦敦地区等顶级城市群同台竞争,上海大都市圈在创新能力、产业链韧性等方面还存在差距。
更难的,在于跨界合作的复杂性。由于缺乏一张完整统一的规划蓝图,上海大都市圈在跨省域合作方面并不十分顺畅,一些重点项目、重大战略落地较难。
“在跨界的地方,大到发展定位——这座城市想做生态,那座城市想做产业,常常无法调和;小到建设诉求——不同地方间的建设标准各异,建设时序有别,都会导致矛盾分歧。拿一条跨域轨道交通来说,我们在图上能够画得连通,实际上却连不起来。”规划联合编制团队成员、同济规划院空间规划院院长朱郁郁说。记者了解到,由于空间协同治理手段不足,上海大都市圈现有的21个协同单元,整体开发强度不到50%。
可以说,上海大都市圈目前所面临的问题,恰如它的发展态势,在国内是前沿的、没有先例和答案的。而在经济要素充分流动和联通的今天,上海大都市圈早已“同此凉热”:当下的机遇,需要14座城市形成合力紧抓不放,构筑区域共同体,提升整体竞争力;当下的挑战,也需要大家通过一致行动,共同克服。这个过程用创业来形容并不夸张。
平等协商不回避碰撞
2023年,上海规划资源系统主要领导主动“走出去”,带队拜访兄弟城市。今年,十四城一起“走出去”,一月一城,一月一讨论。
碰头的过程,正是大家平等协商、求同存异的过程。
每次开碰头会,生态话题总是热点:好风景怎么注入好产业?生态产业有哪些门类?生态补偿的具体措施又有哪些?……虽然生态塑造在都市圈规划中起至关重要的底层作用,但记者发现,不少经济发达城市对增加生态管控有些顾虑,担心会对未来发展造成新制约。
“每位干部都是带着各地的诉求而来,必然要充分表达。我们只有直面问题,摆上台面去争论,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。看起来商谈的过程很艰难,但摊开来说,以后合作的效果才是事半功倍的。”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。
“连续4个月,我们不断收集各个城市的意见,第一轮收到240份,到第四轮只有45份。客观上,大家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少,对大都市圈的发展共识越来越多。”朱郁郁说。
在碰撞中,大家的目光不断聚焦,许多重点事项无形中得到推进。目前,大家在都市圈的总体格局上形成共识,确定了“一核四翼、三层三网三底色、多心多廊多链结”的上海大都市圈总体空间格局。
“一核四翼”,是指上海主城区和周边区域,东翼海岸带和海洋空间、西翼太湖周边地区、南翼杭州湾地区、北翼长江口和北部地区。
“三层三网三底色”,分别指大都市区、联动协同区、区域协作区三个空间层次;以轨道网、航道网、公路网为重点,构建完善绿色高效多样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及枢纽体系,形成“30—60—90分钟”出行圈;衔接省市空间底线约束,基于区域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禀赋,提升区域生态、人文、安全三大空间底色。
相信很多火命弱的朋友们都比较关注这个问题,这里中国著名命理学大师谢咏老师就来和大家谈谈这方面问题,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,如果还是判断不准的,可以找谢咏老师来帮助分析~
白羊座的人性格就是如此,无论对于什么事情都希望可以和平的去解决,因为白羊座的人认为,假如能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,那么就不要采取产生矛盾的方式让双方都陷入尴尬,因此当他们在生活中对某些人或者某些事产生意见时,他们选择沉默。
“多心多廊多链结”,“多心”指在上海大都市圈整体带动下,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,实现多城市各扬所长、各美其美的城镇布局;“多廊”以重要跨区域交通走廊为引领和支撑,构建沪宁走廊、沪杭走廊(G60)等11条空间发展复合走廊,优化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;“多链结”指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依据,以上海大都市圈目标愿景为指引,以区域产业链、供应链、科创链、人才链为牵引,识别若干战略机遇区、潜力提升区,辐射带动周边地区,协同、协作、一体化发展。
交流拓宽战略视野边界
在会上,无论是大都市还是小县城,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和参与权,大家在交流中不断拓宽视野边界。记者了解到,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着手优化航道网络布局。这一灵感来自一座小县城——宣城郎溪。
今年3月,这座距离苏浙沪最近的安徽小城,迎来了十四城考察团。春日阳光下,郎溪定埠港水波粼粼,两台崭新的龙门吊闪耀着光泽。港区内的芜申运河有货船来往,河道不算宽,和气势宏大的洋山港相比,只能算是“小渡口”。
“‘小渡口’也能成为‘大码头’。”郎溪县常务副县长陈良龙给在场干部们介绍,“定埠港是安徽省首个开通集装箱航线的县级港口,航线连接长江和太湖,直达上海,周边企业的需求很大。开港不到3年,实现营收数亿元,货物吞吐量破千万吨。”
这番实地走访,实实在在启发了大家的思路。很多专业人士在调研交流时频频提及,长三角是江南水乡,水系丰富,发展内陆航道的潜力很大,应该放在更重要的战略角度去研究。
海洋,在国内外城市群规划中,一个常常被忽视或一笔带过的领域,实则蕴藏着极具潜力的战略价值。而这一灵感,来自上海大都市圈中的一个特殊存在——舟山。
1月份,今年首场规划系统干部碰头会在南通召开,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徐宇波却迟到了。当时正赶上春运,徐宇波早晨8点从单位出发,愣是坐了7个多小时的车才抵达会址。
在拥堵的车流中,这位干部深受触动:“走陆路,舟山距离南通确实很远,但我们换个视角,从海洋的角度出发,舟山和上海是紧密相连的,和南通也仅是隔海相望。地缘上的亲近,意味着有更多的合作可能。”
他的发言,引起了在场干部的共鸣。“海岸线,在规划里常被视作大陆的尽头,实则是我们探索海洋的起点。”舟山新区总规划师周建军说。记者发现,上海大都市圈有一半为沿海城市,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。舟山有“陆域小市、海洋大市”之称,93%市域空间是海洋。当地干部“靠海吃海”,巧妙科学地挖掘海洋资源,凭借引进的全球最大绿色石化项目,连续多年成为浙江省人均GDP最高的城市。沿海城市如果加强合作,能否产生化学反应,激发更大的影响力?
在碰头会上,不少干部纷纷打开思路:跨省域的交通互联,除了公路轨道,能不能增加海洋大通道?海洋经济和科技产业还有没有空间?……
从近海到深远海,干部们热烈讨论,议题不断延伸。记者发现在碰头会上,许多干部提出了前瞻性思考。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如同洋葱被一层层剥开,从跨域生态廊道、世界文化影响力塑造,到能源供应安全、跨域防灾减灾体系建设,各个方面被细致剖析,探索跨省合作新模式。
据悉,在今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,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进展和内容也将作为一项重要议题,相关工作模式正在长三角推广开来。“协同合作的工作组织方式非常创新高效,先进经验值得借鉴。”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赵艳莉说,宁波都市圈规划编制将积极引入并借鉴这一机制。
平等协商,深化共识,凝聚合力,共绘蓝图信任的炒股怎样融资,不仅是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编制的核心精神,更是长三角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要义。